第7章 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-《超值金版-我贫穷,我奋斗大全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7章    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

    人活着就得折腾折腾,想发财就不能保守,有了想法就要敢于行动。

    光说不练的只是“假把式”,任何可观的财富都不会空想得来,我们不能在犹豫和迟疑中错失大好机会,要“先开枪后瞄准”,把握一切机会,从中攫取财富!归根到底,财富总是青睐那些爱折腾的人。

    折腾者先富起来

    现实中,我们常听有的人发出这样的抱怨:“你说隔壁的老王凭什么就比我发达了呢?

    论长相,他没有我帅;论个头,他没有我高;论学历,他也没有我强,可是他就是过得比我好--喝茅台、开宝马、住别墅。

    我好容易才能下一趟馆子,人家却吃腻了鲍鱼海鲜,真应了那句老话‘人比人,气死人’呀!”

    是啊,这究竟是为什么呀?

    翻翻过去,看看现在,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成功者,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喜欢“折腾”,敢于“折腾”。

    他们总能通过一两次折腾发达起来,尽管有时候也会赔钱,但是赚钱的次数更多。

    曾宪梓“折腾”国外领带,无意中打造出“男人的世界”金利来;李嘉诚“折腾”塑料花,引出后来“长江实业”的辉煌。

    而不敢像他们一样去“折腾”的人,就只能呆在原地,事业止步不前。

    本书正是要反复地提醒大家:只有折腾起来,财富才会青睐于你。

    我们这里提倡的“折腾”,是通过有限度的尝试和试错,实现对财富的追求,达到“自力更生”的目的。

    我们不赞同那种毫无头脑地盲目投机和冒险,那样不仅不能“自力更生”,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。

    创富的经验,是靠正确的思路一步步折腾出来的,“吃一堑”是否“长一智”,是你能否折腾出财富的关键。

    不管怎样,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:敢于折腾的人,将会更接近成功。

    张恒的老家在河南新野,在民风淳朴的家乡人看来,张恒折腾的每一件事都称得上是“惊世骇俗”。

    比如,刚考上大学后不久,他就从西安第二炮兵学院退学。

    对于一个农家孩子,能考上大学无疑是天大的好事,可张恒居然放弃了到手的香饽饽!面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质疑,张恒冷静地解释说,退学是源于自己发现有很多梦想要实现,比如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,当几年老师,然后周游世界……

    “这孩子脑袋出问题了!”

    家人对于张恒的行为众口一词地反对。

    但是,张恒不管这些,退学后忙着务农种菜。

    太阳最毒辣的晌午,他光着膀子挑水锄地,只为不晒伤幼苗。

    但由于没有经验,前后不到4个月,张恒辛苦换来的只是菜苗全部死光。

    第一次折腾失败,使张恒明白了自己不是种地的料,他毅然出门南下打工,顺便推销自己的手抄本《经营管理手册》。

    在福建泉州街头,张恒看中一家气派的大酒店,进去找到酒店经理,一本正经地推荐说:“经理,如果你使用我的管理办法,生意一定会做得更好。”

    经理压根没有搭理他,只是轻蔑地瞥了他一眼,让他马上离开。

    一个月下来,书没有推销出去,身上的钱却花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张恒意识到这样混下去不行,应该回去念大学多学点东西,然后再出来折腾。

    回家后,他准备高三复读,用4个月时间捡起功课,在1991年的夏天考上了北京大学。

    从北大毕业后,张恒与同学一起主攻多媒体软件。

    “两个哥们就是看中了我能折腾,”张恒笑着回忆说,“我当时对it业一知半解,心里只是想自己办个企业,于是回到老家游说乡亲们出钱入股我们的软件公司。

    我当时是北大的高材生,说话能没有号召力吗?

    乡亲们也确实信任我,一口气往我身上砸下20多万人民币。

    就这样,我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折腾。”

    张恒之前的社会阅历不少,但是他和另外两个伙伴都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,大干一场的愿望很快落空,公司只是替别人组装电脑勉强维持了一年,最后关门倒闭。

    之后,张恒当着债主们的面承诺道:“大家入股的20万元决不会打水漂!这些钱全部算在我一个人头上,由我自己一个人还债!”

    即使是现在,20万元债务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是个天文数字,更何况是在1997年初。

    在债务的压力之下,张恒没有选择老实地找份工作慢慢赚钱还债,而是继续出去折腾,看能否找到回本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四川、西藏、青海、陕西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    一路上,张恒不断地琢磨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好项目。

    当来到拉萨的布达拉宫,看到遍地都是背包的游客,张恒一下子想到了“户外用品”这个词。

    在大学读书时,张恒就是个不折不扣的“驴友”(旅游发烧友),每个寒暑假他几乎都是在旅行中度过的。

    在与国外背包客的接触中,张恒接触到“自助旅行”这个概念。

    自助旅行在西方有着数十年的历史,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却是一个新鲜词。

    这一次在西藏,张恒特别留意了老外身上的旅行装备,发现个个装备精良,而张恒的旅行用品都是东拼西凑,胡乱找来的。

    宿营的时候,老外们的帐篷都很漂亮,张恒的破帐篷却不好意思拿出手。

    户外用品在欧洲市场非常成熟,但在当时的中国刚处于起步阶段,张恒心想,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,这个行业不出一两年就能快速成长起来。

    他决定投石问路,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拿出自己的破帐篷吆喝叫卖,没想到真有人花300元买下来。

    张恒喜出望外,索性把身上不用的户外用品全摆出来,结果一天时间便全部卖光。

    看到市场有潜力,张恒马上回到北京,印了几百份户外运动的调查问卷,在北京大学、中关村一带分发。

    见问卷反馈的信息不错,张恒决定再折腾一把,他咬咬牙又回家凑了3万元,在北大东门租了个门脸,找些旧家具当办公桌,用旧报纸把屋子四壁贴成怀旧风格。

    1997年底,“三夫户外用品店”开张了。

    生意开始还是不顺,店面在小胡同里,没有什么知名度,有时候两三天一分钱也赚不到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上门一笔“大生意”,几天后人家便把帐篷全都退回来,原因是质量不好,漏雨。

    张恒虽然身为老板,但连进货的钱都得三五百地找别人借。

    为了打开销路,张恒每逢周末就蹬着一辆三轮车,把店里的户外用品拉到北京各大高校摆地摊。

    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,张恒基本上每个周末的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,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了。

    当有的客户抱怨说买来的户外用品没有机会使用时,张恒脑筋一转:我不能坐等客户上门,要主动领着他们去消费。

    说干就干,张恒组织老客户去长城野营,一下子来了20多人。

    出去玩当然要买东西,这一趟野营之旅使张恒获利了不少,他趁热打铁,成立了北京三夫户外运动俱乐部,专门组织节假日户外活动,从消费习惯和情感上,逐渐培养起固定的客户群,生意随之越做越大:2000年底,张恒召集朋友入股,在北京马甸开了一间140多平方米的店;2002年,三夫在北京国贸开了分店;2004年,三夫推出加盟连锁,投入350万元到上海开分店;之后,张恒相继在京沪两地开了5家直销专卖店,在全国八个城市设有加盟连锁店。

    如今,张恒已是中国户外用品零售业的领军人物,他一手创建的三夫户外用品店堪称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。

    回首自己的财富折腾之路,张恒觉得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的:“即使屡屡受挫最惨痛的时候,我也没有想过退路。

    我的成功就是在不断折腾中积累,一次次摔得四脚朝天,然后爬起来继续上路。

    只要你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,成功便是迟早的事。”

    经验、能力和资本,都是在不断“折腾”中产生的,你根本无需绞尽脑汁、事无巨细地提前构思好。

    事实上,许多原本可以快速致富的人,正是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必要的空想中,导致身边的好项目一次次地错过。

    想成功,就要敢于折腾,有想法,能坚持,才会有收获。

    行动起来,就有出路

    曾几何时,当大多数人为了一个“铁饭碗”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一些人已经放弃不错的公职下海经商,独立创业。

    曾担任温州通用机械厂领导职务的郑秀康,1980年毅然辞去公职,卖掉家里的手表、自行车等值钱物品,开始学做皮鞋。

    这一疯狂的举动,在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嘲笑,不过现在郑秀康的康奈皮鞋早已响誉国内市场!

    在郑秀康这类折腾者的头脑里,“行动”的观念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,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从来不等不靠,有没有条件都敢上马去干,甚至宁可“借鸡下蛋,卖蛋还钱”。

    每一个机会都是财富,如果没有强烈的行动意识,没有主动出击的胆量,再好的机会在眼前你也把握不住。

    有足够的胆量吃第一只螃蟹,加上踏实勤恳地努力,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那些看起来不利的因素还可能转化为有利的条件。

    网易的创始人丁磊,原来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,旱涝保收,待遇不错,但他在1995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,从电信局辞职决心出去闯一闯。

    丁磊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为的:“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,有勇气迈出第一步,往往就是人生的分水岭。”

    想到了,努力了,未能做成结果不会令人后悔;但是想到了而不去尝试,便会终生遗憾。

    温州商人之所以能够遍地赚钱,是因为他们行动得早,能够“先知先觉”去折腾出钱来。

    这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观念总是与时俱进、不断更新,另一方面在于他们有那种敢于叫板的胆量。

    同样有10万元创业资金,一般人会留下3万元作为退路,而温州人一旦看准好项目就会再借贷10万元投入创业。

    很明显的例子就是,上海磁悬浮首列列车的冠名权被温州一家叫“新湖房地产集团”的民营企业以2090万元的高价竞得,而最大的竞价对手上海大众交通的老总,牌子举到2080万元就放弃了。

    论资产实力,大众集团20多亿元的净资产远比新湖集团的16亿元雄厚得多,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温州人的胆量大,后来的结果证明了,新湖房地产这2090万元没有白花。

    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勇气,既包括敢于折腾的行动力,更隐含着心理上对于投资项目的审慎决策,以及力排众议、破釜沉舟的决断力。

    一旦决定下来,就要积极行动起来。

    困难?

    肯定会有,但是每个困难都是一次宝贵的磨炼和挑战,更是一次发达的机遇,如果在困难面前缺乏行动,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、能力有多强、经验有多丰富,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、无法成功。

    吉利汽车的老总李书福,有个“汽车疯子”的绰号,因为敢于以个人名义从汽车业里分一杯羹,并要创立一个自主品牌,不是疯子的举动还会是什么?

    但是,“胆大包天”的李书福真的做成了!从最开始偷偷摸摸搞摩托,到“未婚先孕”琢磨轿车,李书福的生存空间正是靠自己有胆有识、拳打脚踢地折腾出来的,正是因为他比别人敢于行动,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,所以最终搞出了品牌、折腾出传奇。

    有种流行的说法叫:行动比想法更重要。

    在中国的第一代富翁中,许多人就是靠敢于行动而致富。

    回想起来,我们会感慨那个时候遍地是黄金,只是自己没有勇气把它们捡回家。

    那些折腾者都是天不怕、地不怕的主儿,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正确的形势下选择了正确的行动。

    拿破仑说过:“一个优秀的人,他的勇气与见识无疑是平衡发展的,并且两者相辅相成,不可或缺。”

    正应了“艺高人胆大,胆大艺更高”的老话,如果你的胆量大于见识,会因为轻举妄动而失败;如果你的胆量小于见识,会因为保守而贻误机会。

    想赚钱,不单要有发现商机的慧眼,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不是瞎猫去碰死耗子,而是以经验判断为前提,当机立断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。

    当初,郑永刚在1989年接手宁波甬港服装厂时,该厂还是员工不到300人、亏损超过1000万元的小企业。

    今天,郑永刚领导的“杉杉”旗下已拥有21个服装品牌,两家上市公司,总资产近50亿元。

    如此巨大的变化,全在于郑永刚的审时度势和行动力。

    当年的甬港服装厂尽管拥有先进的设备,但还是以替国外企业加工服装为主。

    郑永刚一来,带头搞起了自主经营的大变革,工厂先是注册“杉杉”的品牌,然后借钱在全国各地做广告,提出了无形资产的经营理念,构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销售体系,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,成为中国服装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,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服装生产基地。

    之后,为寻求更大的发展,郑永刚将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了上海,并大规模裁减营销人员,撤掉遍布全国的分公司,代之以特许加盟的销售体系……这一系列大胆的举动还没结束,更大胆的举措还在后面:郑永刚宣布杉杉从服装生产加工领域退出,将销售和生产全部外包,只负责品牌的核心运作、推广及服装设计。

    这种经营模式在国内服装界无疑是超前而大胆的举动,但是郑永刚有这种敢于变化、积极行动的胆识。

    他认为:“生产可以购买,销售可以控制,只有提升品牌这一利润最丰厚的关键环节,你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到世界级水平。”

    于是,在不知不觉中,杉杉已不再是单一的品牌概念,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品牌团队,下设服装、高科技和投资三大板块,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拓展。

    郑永刚的决策尽管大胆而激进,但他绝不是在盲目“冒险”,因为在多元化道路上越走越顺的他,丝毫没有放弃作为根本的服装产业,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在创业和折腾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的:不仅要积极行动、有胆有识,还要不忘根本。

    从理论上讲,一旦找到可赚钱的盈利模式,资本就完全可能以几何级数的规模增长。

    许多财富英雄,比如从“巨人”折腾到“脑白金”的史玉柱,最初的原始资本也跟你我手里的本钱差不多。

    敢于折腾下去,说不定下一个史玉柱就会是你呢!

    资本的增长就像是滚雪球,当雪球还很小的时候,你哪怕滚得发疯,比起那些缓缓增长的大雪球,盈利情况也是少得可怜,原因很简单:基数太小,增长有限。

    天气一变,率先融化的肯定是你。

    雪球能不能滚大是一个问题,但是首先你一定要努力开始去滚它,不能光说不练。

    普通人总是从小的投资开始,然后要把小投资变成大买卖,就像把一个鸡蛋变成一头牛,中间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和困难的环节,完成整个过程不容易。

    如果你整天无精打采、恍恍惚惚,久久不去行动,怎么能行?

    一个缺乏行动力的人,他的生活不景气是毫无疑问的。

    时间是一种有限的“非可再生资源”,从你出生时起,这种资源每天都在减少。

    但凡沾上“游手好闲”这几个字的人,不仅默认了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人,更严重的是时间会在其手里白白浪费掉。

    很多人都有过梦想,甚至有过机遇和行动,但是要坚持下去却很难。

    一个商人在解释他的成功秘诀时说:“没钱时,不管再困难,我也要动用投资和积蓄,找到赚钱的法子,因为压力总会帮你还清账单的!”

    这是一个好习惯,具备这种敢打敢拼、敢于行动的气势,你才能够抓住藏匿在困难背后的财富。

    困难越大,环境越恶劣,就越需要有勇气。

    所谓合法的范畴下的“富贵险中求”,大概就是这样去干。

    那么,你还在等待什么?

    等机会和条件都成熟时,你的头发恐怕早就白了,心也已经死了。

    机会不是等出来的,而是干出来的!创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,对于渴望致富的人来说,什么也别想,先尝试着做一次!一边做一边修正,也许最初看起来希望不大的事,最后反而能获得较好的结果。

    在车站等车时,很远就看见你要等的车已经进站。

    多数人会放弃追赶,因为他们怕自己赶不上,白跑一回。

    而有的人在车子已经启动时,还追着大喊:“师傅,等我一下!”

    这是一种行动力的体现。

    许多朋友都曾想到过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好项目,只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,选择放弃或者“等等看”。

    其实,敢于在有六成把握的时候全力以赴,成功的概率就会有90%以上,即使不成功,也不至于亏得血本无归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晚动不如早动,行动起来就会有好结果。

    敢做“活宝”,名利双收

    被誉为“影视圈活宝”的江西人邓建国,最初是家乡林场的一名电影放映员,只因喜欢看电影,他才怀揣1000元钱只身闯荡广州拍电影、搞影视。

    一路走来,今天的邓建国名利双收,普普通通的他还总能不时出现在娱乐圈的头条新闻中。

    说起来,1959年出生的邓建国至今半辈子的经历,真配得上敢耍敢折腾的“活宝”二字,甭管你对他是嘲笑也好不屑也罢,人家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和那股子折腾劲,成了中国影视界如雷贯耳的投资大腕了,这一点咱们不服不行。

    邓建国在学校念书时很搞笑,按说以他的鬼脑筋,考试升学应该不成问题,但是现实情况是:邓建国在小学和初中期间各留级一次,最后还是事先偷出考卷答案才得以顺利考上高中,但高中念了不到一年,他却退学去林场做了通讯员。

    那一年邓建国才18岁,就已经有了很“传奇”的经历,想必这只是他今后“折腾之路”的一个开始。

    两年后,20岁的邓建国开始担任林场的放映员,一干就是5年,期间共放映了500多部电影。

    放了这么多部电影,即使原本不喜欢电影的人也会对胶片感兴趣,更何况邓建国这个“对艺术充满渴望”的年轻人呢。

    1984年,随着那股“下海”浪潮的汹涌澎湃,25岁的邓建国再也待不住了,他在抚州民政局下面以残疾人名义搞了个信息部,开始自己事业上“疯狂的折腾”: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