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2章 嚣张的气息-《都督请留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句话概括,宇文泰被刘益守压制得死死得,甚至连自立为王的心思都不敢表露出来!

    实际上这几年宇文泰的这些子侄辈已经被搞得没什么脾气了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,不要胡思乱想。如今天下格局已经基本定鼎,不劳烦你们操那些闲心了,都安分一些吧。”

    宇文泰叹了口气说道,摆了摆手,不想再多说什么。

    思维境界达不到的人,比如说宇文护他们,是永远体会不到宇文泰与刘益守之间互相堤防,又彼此合作又互相欣赏的复杂感情。

    特别是这种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到的沉重枷锁,让宇文泰常常感觉有一身力气都无法用在自己想用的地方。

    刘益守难道对他不好么?

    宇文泰承认,刘益守对他算得上是“再造之恩”,甚至除了亲卷外,真没有比刘益守对他更好的人了。

    可是,这种“再造之恩”,也是带着防备,留了余地,而且巧妙掌控了力度的。种种感受体会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更是不能说出来。

    当年那些六镇起义时崛起的豪杰们,如今已经大量凋零。宇文泰现在能做到岭南大都督,要不要感谢刘益守的栽培与提拔呢?

    这是显而易见的,做人不能忘本。

    但宇文泰也明白,刘益守刻意的限制他向北方发展,限制他心中暗藏的野心,并且限制他拓展自己的关键人脉。

    宇文泰这个匈奴出身的鲜卑户,他能跟南面这些土豪拉什么关系?

    他看不起这些土鳖,这些人也看不起他!用两看相厌来形容很是贴切。

    我不让你去北方发展,所以我们就可以一直做好兄弟。你去了北方,那我们搞不好就是仇人了。

    刘益守的意思,宇文泰明白了,他也领情了,虽然心中也有些不快,却也接受了这样的安排。

    毕竟,以刘益守的能力与智慧,要是跟他对着干,宇文氏一脉不可能落到好。宇文泰哪怕不为自己想想,也得为自己那几个侄儿外甥想想,也得为自己的几个孩子着想。

   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不能总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。

    “快上船吧,时候不早了。”

    宇文泰催促宇文护他们上了朝廷派来的官船,这艘船将会跟随着前往建康的商船船队一起离开了,结伴而行。

    等官船离开很久以后,宇文泰这才返回番禺城的总督府,开始翻阅卷宗。

    刘益守写信过来提了很多事情,最主要的便是发展广州的商贸,通过海贸加强岭南与全国其他地方的联系,造福一方百姓。

    广州甚至岭南地区的很多海产与农产品,都有很强的竞争力,与中原互通有无,整个国家是一体发展,取长补短,远远比各地单独发展,老死不相往来要好得多。

    对于刘益守的这样要求与建议,宇文泰深以为然,十分钦佩。

    广州地区贫富差距极大,如何让各地百姓都能修生养息,从战乱中恢复过来,让番禺等地重现往日的繁荣,确实是摆在宇文泰面前最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 多年战乱,人心思定。和平与发展,将是今后数十年的潮流。

    这就是天下大势!

    宇文泰心中暗暗叹息,这世道确实又在变化,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,如今已经到了天下归一的时候。英雄可以造时势,如今这个时势,已经让刘益守造起来了。

    与其自己另起炉灶,还不如乘着这阵东风,干一番事业,这才不枉此生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汉中郡治南郑城,在历史上迁徙过多次,如今的南郑城,在汉水以北,地理位置非常优越,水路陆路呈现明显的东西走向。

    因为汉中盆地呈现东西长,南北短的形态,所以汉中盆地内各县城的分布,道路分布,也是呈现东西连通,南北闭塞。

    汉中郡外部最主要通道便是汉江及汉江两岸的狭长地带,那里也被称为“汉水走廊”。

    汉水走廊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,然而土地却很狭小贫瘠,很多地方甚至汉水两岸都是山,连站人的地方都没有。梁国朝廷也不想在汉水走廊部署重兵,只是在守着汉水走廊的出口始平郡(武当山)部署了一支禁军兵马。

    沿途各郡,如安康、魏兴等地,梁国官府在此地皆是控制力薄弱,亦是不怎么管理,只是象征性的存在。原因没有别的,就是这些地方名为“郡”,然而实控面积可能连荆襄这样地方的一个县都不如,其余部分都是大山。

    怎么看都像是夹着汉水两岸的大山,稍稍往后面退了几步所空出来的一小片地方。地狭人少不说,管理起来还费劲得很。

    不过话说回来,汉中成为连接蜀地与关中的重镇,它能发展起来,还得多亏了汉江这条黄金水道,也多亏了汉水走廊与荆襄的连通。
    第(2/3)页